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生产废水经自建的隔油池(处理能力为 1m3/d)处理后同生活污水一起排入已建的生化,经处理后排入市政管网 |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三级标准 | 生产废水经自建的隔油池(处理能力为 1m3/d)处理后同生活污水一起排入已建的生化,经处理后排入市政管网 | COD均值145mg/L,氨氮39.8mg/L | 达标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通过加强车间通风, 油雾无组织排放。 |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DB50/418-2016) | 通过加强车间通风, 油雾无组织排放。 | 非甲烷总烃0.83-1.24mg/m3 | 达标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建筑隔声、基础减振等措施 |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l2348-2008)3 类区标准限值 | 建筑隔声、基础减振等措施 | 昼间≤65dB (A);夜间≤55dB (A) | 达标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本项目废水主要为生活污水、生产废水等,不涉及重金属及持久性污染物, 亦不涉及剧毒化学品,地下水环境不敏感;危废暂存间、辅料暂存间、隔油池、 机 加 工 区 域 为 重 点 防 渗 区 | 本项目废水主要为生活污水、生产废水等,不涉及重金属及持久性污染物, 亦不涉及剧毒化学品,地下水环境不敏感;危废暂存间、辅料暂存间、隔油池、 机 加 工 区 域 为 重 点 防 渗 区 | |
2 | 本项目废水主要为生活污水、生产废水等,不涉及重金危废暂存间、辅料暂存间、隔油池、 机 加 工 区 域 为 重 点 防 渗 区 , 按 照 《 危 险 废 物 贮 存 污 染 控 制 标 准 》 (GB/T18597-2001)、《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等标 准执行。 | 危废暂存间、辅料暂存间、隔油池、 机 加 工 区 域 为 重 点 防 渗 区 , 按 照 《 危 险 废 物 贮 存 污 染 控 制 标 准 》 (GB/T18597-2001)、《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等标 准执行。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本项目废水主要为生活污水、生产废水等,不涉及重金危废暂存间、辅料暂存间、隔油池、 机 加 工 区 域 为 重 点 防 渗 区 , 按 照 《 危 险 废 物 贮 存 污 染 控 制 标 准 》 (GB/T18597-2001)、《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等标 准执行。 | 危废暂存间、辅料暂存间、隔油池、 机 加 工 区 域 为 重 点 防 渗 区 , 按 照 《 危 险 废 物 贮 存 污 染 控 制 标 准 》 (GB/T18597-2001)、《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等标 准执行。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①生产区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车间生产区地面做防渗处理,使用机油、切削液、火花油的设备或工作区 均应设置托盘用来收集跑、冒、滴、漏的液体,托盘应设置合理的容积,确保 在生产过程中溢出的油类物质能全部收集。在切削液使用时,工人应按需领用, 不得领用超过生产需要的切削液,不得将多余切削液放置于生产区。 ②风险物质存储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油类物质在储存过程中严格遵从储存条件,并与其相应的禁忌物分开。机 油、切削液、火花油等储存于通风、阴凉和干燥的地方,存放区域四周禁止有 火③加强环境风险管理 建设方应配备符合生产或者储存需要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有健全的安 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严格按操作规程生产。 加强环保设施运行管理,确保其正常、高效的运转。企业涉及的风险物质的区 域应配置易燃物标志、消防栓等,禁止在周围吸烟等。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 的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远离易燃、 可燃物。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露应急处理设备。 ④对厂区进行分区防渗 根据可能产生污染的区域,将项目所在区域划分为重点防渗区、一般防渗 区、简单防渗区。为了防止本工程对所在地的土壤产生不利影响,建设单位对 危废暂存间、辅料暂存区、隔油池等采取重点防渗措施,防渗性能应不低于 6.0m 厚渗透系数为 1.0×10-7cm/s 的黏土层防渗性能;一般防渗区为生产区其他区域、 一般固废区等,防渗性能应不低于 1.5m 厚渗透系数为 1.0×10-7cm/s 的黏土层防 渗性能;其他区域为简单防渗区,普通地面硬化即可。 ⑤火灾事故预防 a 在可燃液体燃着时,应立即拿开着火区域内的一切可燃物质,关闭通风 器,防止扩大燃烧。 b 注意电器设备导线等着火时,不能用水及二氧化碳灭火器(泡沫灭火器), 以免触电。应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或四氯化碳灭火器灭火。 c 衣服着火时,千万不要奔跑,应立即用石棉布或厚外衣盖熄,或者迅速 脱下衣服,火势较大时,应卧地打滚以扑灭火焰。 d 发生火灾时应注意保护现场。较大的着火事故应立即报警。若有伤势较 重者,应立即送医院。 e 暂存间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预留必要的安全间距,远离火 种和热源。 f 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生产与安全知识培训,并制定严格的安全操作规 程,熟悉厂区内灭火器材的位置和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 ①生产区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车间生产区地面做防渗处理,使用机油、切削液、火花油的设备或工作区 均应设置托盘用来收集跑、冒、滴、漏的液体,托盘应设置合理的容积,确保 在生产过程中溢出的油类物质能全部收集。在切削液使用时,工人应按需领用, 不得领用超过生产需要的切削液,不得将多余切削液放置于生产区。 ②风险物质存储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油类物质在储存过程中严格遵从储存条件,并与其相应的禁忌物分开。机 油、切削液、火花油等储存于通风、阴凉和干燥的地方,存放区域四周禁止有 火③加强环境风险管理 建设方应配备符合生产或者储存需要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有健全的安 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严格按操作规程生产。 加强环保设施运行管理,确保其正常、高效的运转。企业涉及的风险物质的区 域应配置易燃物标志、消防栓等,禁止在周围吸烟等。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 的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远离易燃、 可燃物。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露应急处理设备。 ④对厂区进行分区防渗 根据可能产生污染的区域,将项目所在区域划分为重点防渗区、一般防渗 区、简单防渗区。为了防止本工程对所在地的土壤产生不利影响,建设单位对 危废暂存间、辅料暂存区、隔油池等采取重点防渗措施,防渗性能应不低于 6.0m 厚渗透系数为 1.0×10-7cm/s 的黏土层防渗性能;一般防渗区为生产区其他区域、 一般固废区等,防渗性能应不低于 1.5m 厚渗透系数为 1.0×10-7cm/s 的黏土层防 渗性能;其他区域为简单防渗区,普通地面硬化即可。 ⑤火灾事故预防 a 在可燃液体燃着时,应立即拿开着火区域内的一切可燃物质,关闭通风 器,防止扩大燃烧。 b 注意电器设备导线等着火时,不能用水及二氧化碳灭火器(泡沫灭火器), 以免触电。应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或四氯化碳灭火器灭火。 c 衣服着火时,千万不要奔跑,应立即用石棉布或厚外衣盖熄,或者迅速 脱下衣服,火势较大时,应卧地打滚以扑灭火焰。 d 发生火灾时应注意保护现场。较大的着火事故应立即报警。若有伤势较 重者,应立即送医院。 e 暂存间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预留必要的安全间距,远离火 种和热源。 f 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生产与安全知识培训,并制定严格的安全操作规 程,熟悉厂区内灭火器材的位置和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 已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