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化粪池 | 西湖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表4中三级排放标准 | 本阶段废水主要为职工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经厂区隔油池、化粪池预处理后达到西湖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表4中三级排放标准,进入西湖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 | pH、悬浮物、 氨氮 、化学需氧量 、石油类 、总氮、 总磷 、五日生化需氧量分别为:7.4~7.7(无量纲)、8~11mg/L、0.173~0.301mg/L、18~22、mg/L、0.18~0.38mg/L、2.03~2.188mg/L、0.11~0.13mg/Lt和3.0~3.7mg/L。 | 达标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旋风除尘器+布袋除尘器+15m高排气筒(DA001) |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执行《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方案》(环大气[2019]56号)重点区域排放限值,氯化氢执行上海市《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1/933-2015)表1排放限值,烟气黑度执行《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96)表2中熔化炉中的金属熔化炉二级排放标准 | 旋风除尘器+布袋除尘器+15m高排气筒(DA001),与环评一致 | 二氧化硫排放浓度:<3mg/m3,氮氧化物排放浓度:<10~14mg/m3,颗粒物排放浓度:<1.4~4.0mg/m3,氯化氢排放浓度:<1.8~1.9mg/m3,氯化氢排放速率:2.23×10-2~2.37×10-2kg/h,烟气黑度(级)<1 | 达标 |
2 | 除尘油雾净化器+15m高排气筒(DA003) | 上海市《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1/933-2015) | 连轧工序进行局部封闭(两端开口,其余均为封闭状态,收集效率为90%),设置集气系统,采用抽风机将废气集中收集后采用除尘油雾净化器处理,最终后通过15m排气筒(DA003)排放,与环评一致。 | 颗粒物排放浓度:7.3~15.6mg/m3,非甲烷总烃排放浓度:1.09~1.15mg/m3,非甲烷总烃排速率:1.61×10-3~1.720×10-3 kg/h | 达标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减振垫、厂房隔声 |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3类标准 | ①选用低噪声设备:在满足工艺设计的前提下,尽量选用满足国标标准的低噪声、低振动型号的设备,降低噪声源强。 ②生产设备均应布置于厂房内,机械设备产生的机械噪声,采取基础减震,厂房隔声,减小机械设备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③加强管理,定期维护、保养机械设备及降噪设备,加强润滑,确保各种设施正常运转。 | 厂界东侧昼间56dB(A),夜间44dB(A);厂界南侧昼间53dB(A),夜间dB45(A);厂界西侧昼间56dB(A),夜间46dB(A);厂界北侧昼间54dB(A),夜间44dB(A)。 | 达标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新建生产车间、一般固废暂存间:在抗渗混凝土面层(包括钢筋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中掺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剂,其下铺砌砂石基层,原土夯实,渗透系数小于1.0×10-7cm/s,危废暂存间和拉丝油池:基础层素土夯实;面层浇注200mm厚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抗渗混凝土(C30,抗渗等级P6)作为面层;涂覆环氧树脂进行防渗。渗透系数小于1.0×10-7cm/ | 新建生产车间、一般固废暂存间:在抗渗混凝土面层(包括钢筋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中掺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剂,其下铺砌砂石基层,原土夯实,渗透系数小于1.0×10-7cm/s,危废暂存间和拉丝油池:基础层素土夯实;面层浇注200mm厚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抗渗混凝土(C30,抗渗等级P6)作为面层;涂覆环氧树脂进行防渗。渗透系数小于1.0×10-7cm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新建一座危险废物暂存间,面积165m2 新建一座一般固废暂存间,面积50m2 | 建设单位新建1座165m2的危废暂存间和1座60m2一般固废间,位于本次新建厂房外东侧,分别用于危险废物和一般固废的暂存。建设单位根据《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要求,危废库设有防腐、防渗、防雨等措施,将项目一阶段运行产生的危废分别采用专用的危废收集桶收集,危废收集桶桶体加盖、密封,桶壁上需粘贴危险废物标签,保证不散失、不泄露。以上危废在危废暂存间内分类存放,定期交由有危险废物处理资质的单位处置。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①贮运工程风险防范措施:原料桶不得露天堆放,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易燃或可燃物分开存放。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原料桶破损或倾倒。划定禁火区,在明显地点设有警示标志,输配电线、灯具、火灾事故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均应符合安全要求;严禁未安装灭火星装置的车辆出入生产装置区。发生大量泄漏:引流入环形沟收容;用泡沫覆盖,抑制蒸发;小量泄漏时应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合理规划运输路线及时间,加强危险化学物品运输车辆的管理,严格遵守危险品运输管理规定,避免运输过程事故的发生。 ②废气事故排放防范措施发生事故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个: a.废气处理系统出现故障、设备开车、停车检修时废气直接排入大气环境中; b.生产过程中由于设备老化、腐蚀、实务操作等原因造成车间废气浓度超标; c.厂内突然停电、废气处理系统停止工作,致使废气不能得到及时处理; d.对废气治理措施疏于管理,使治理措施处理效率降低造成废气浓度超标; 为杜绝事故性废气排放,建议采用以下措施确保废气达标排放: a.平时加强废气处理设施的维护保养,及时发现处理设备的隐患,并及时进行维修,确保废气处理系统正常运行; b.建立健全的环保机构,配置必要的监测仪器,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对废气处理实行全过程跟踪控制; ③危废暂存间防范措施:危废暂存间内危险废物应分类收集安置,远离火种、热源;划定禁火区,在明显地点设有警示标志,输配电线、灯具、火灾事故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均应符合安全要求。 | 1)乳化液贮存过程中的风险防范措施 根据现场踏勘和建设单位提供资料,项目乳化液,贮存于规范化设置的原料库,其环境风险可控。 2)危废暂存过程中的风险防范措施 根据现场踏勘,项目在厂区东南侧设一个165m2危废间,地面进行了重点防渗处理,符合“三防”要求,设置了废液渗漏导流和收集系统,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及2013年修改单设置、《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GB15562.2-1995)设置了贮存场所,做好固废的及时清运和处置工作,并落实危险废物落实转移联单制度等。 | 已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