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在采矿区钻孔过程,潜孔钻车自带捕尘器以及洒水除尘等方式;破碎及加工车间除进出口之外,其余区域均进行全封闭,在车间配备固定喷淋洒水设施;破碎筛分工段设置有喷淋除尘+雾炮机;封闭传送带,投料口和传送带落料口设置喷淋洒水设施;爆破工序粉尘通过洒水车定期洒水抑尘措施;产品堆场要求除进出口之外,其余区域均进行全封闭,并在进出口配置喷淋洒水装置;在装卸区域设置水雾喷淋装置,洒水抑尘措施;内部道路运输扬尘采用道路沿路人工洒水+洒水车定期进行洒水降尘措施;汽车及开采机械尾气通过缩短怠速、减速和加速的时间,同时加强厂区绿化,其汽车尾气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项目采用深孔爆破,产生废气量较少,对周边环境影响不大;烹饪采用电或煤气,并配置使用油烟机,油烟废气经空气稀释及距离扩散后对周边环境影响不大;针对恶臭气体,厂区卫生间注意清洁,改良式化粪池定期清掏,厂区垃圾箱定时清扫、清洗。 | 颗粒物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无组织排放标准限值、恶臭污染物(氨、硫化氢)执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1993)表1中相关排放标准限值 | 已建设 | 已监测 | 达标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对矿山开采挖机及运输车辆等移动声源采取加强维护管理,控制运输车辆流量,降低车速、禁止鸣笛等措施,还有树木阻隔,采取夜间禁止作业。 |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标准 | 已建设 | 已监测 | 达标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1、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分析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当外界干扰过多,超过生物调节、修补能力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该自然体系将失去维持平衡的能力。因此,评价将从恢复稳定性和阻抗稳定性两个角度对生态系统的稳定状况进行分析。 对于整个评价区而言,项目的建设所带来的生态影响和破坏程度较小,对项目评价的生态环境有较小的影响。只要矿山应严格按照露天开采时序进行开采,边开采边复垦,尽快恢复植被资源,同时增加工业广场及上山道路两侧空闲地的绿化,减少因植被破坏对生物量的影响。 原来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群落生态系统中增加了地表裸露的景观,使景观的异质性发生了改变;对山区的地貌及土地利用类型影响较大,但受影响的林地大部分可通过复垦和生态修复来恢复其原有生产力;对该区人类生存和生存质量的影响甚微。因此,对区内生态环境总体影响程度较小。 2、对动物资源、林地资源的影响分析影响分析 矿山机械设备运转、矿石运输等人为干扰可能对工程区野生动物的取食、迁徙、繁衍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噪声及人为活动可能使野生动物远离采场,改变其生境。由于矿区生物多样性不丰富,野生动物种类较少,主要为部分小型哺乳类和爬行类。露天采矿过程中只要加强对施工人员及工作人员的管理,不会造成野生动物数量和种类的锐减,本矿山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小。 3、对土地利用影响分析 矿山露天开采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露天采场、工业广场。本矿山露天采场、工业广场土地利用现状主要为有林地、灌木林地和旱地,露天开采结束后对露天采场、工业广场土地进行生态恢复为林地,不会明显改变区域土地利用现状。 4、对土壤环境影响分析 矿山开采破碎的砂石堆放于堆料场内,经大气降水的作用,会产生淋溶水,由于淋水中主要含SS,不含其他有毒有害离子及物质,对矿区土质影响较小。通过严格落实淋溶水收集、处理、回用等措施,土壤环境影响较小。 5、对地形地貌影响分析 矿区内无重要的地质遗迹、人文景观,未来开采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主要是改变原生地貌。因矿山为露天开采,矿区开挖后将形成永久性高陡边坡,形成基岩裸露采场,原生山峰坡面地貌景观改变为平坦采场,矿山开采对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严重。 在严格按照相关设计方案要求进行规范化开采,其对地形地貌的影响在可控范围之内。 6、对景观美学影响分析 矿区开发活动对景观的影响主要是地形的改变和生态系统改变所造成原有景观的破坏和新的自然景观格局的形成。采矿活动对地表的干扰,改变了地区的地形、地貌,形成许多人工景观,降低了矿区原有的自然景观美学价值。采矿造成的景观影响包括由于挖掘剥离所破坏的地表、植被的破坏等。尤其在服务期满后,采矿区地势相对低洼,由于新的生态系统不能及时形成,造成视觉效果较差。 7、水土流失影响分析 项目在露采过程中,大面积的地表植被剥离、地形改变、废土、石堆积等,都会扩大和增强土壤侵蚀的范围和强度,引起水土流失,造成较为严重的生态影响。地表清除及压占地表植被的过程,均严重破坏原有地表植被,增大了地表的松散程度,降低了地表的抗蚀性,加大了水土流失强度。在开采期,道路、采场工作面、废土石堆场的边坡处所形成的人工坡面增加了原有的坡度,从而增强了土壤侵蚀的强度。 8、对地质灾害影响分析 随着矿山开采,剥离土石方量增大,随着矿区开采,剥离土石方量增大,松散的土石方的堆存本身就是一种地质灾害隐患;此外,矿山为台阶式开采,上一个台阶对下一个台阶也会形成地质灾害威胁,坡面不稳定时可能发生滑动、崩塌等,矿山在生产过程中,矿方应密切关注开采台阶的坡面稳定性,同时规范剥离废石的堆放,并及时回填采坑,减少其堆存量。 | 落实边开采边复垦要求,制定生态恢复计划,剥离表土、废土石边开采边回填复垦,并同时种植和周边植被相同的植物来进行生态恢复,表层覆土厚度≥50cm,并进行平整基土、修护坡、排水沟等,恢复植被的种植,完善其生态功能。在工业场地、矿区内运输道路周边种植乔木、灌木混裁,形成绿化隔离带,减小采场对景观环境的影响。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为降低环境风险事故影响,必须严格落实风险防范措施,加强营运期安全风险管理。严格设计和施工,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防止火灾、爆炸等事故发生。本矿山采取的各项环境风险防措施合理可行,在完善相关环境风险防范措施、设施、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后,加强生产管理的情况下,可有效避免或降低项目带来的环境风险。项目环境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 | 所有污水收集池必须做地面防渗处理,达到相应的防渗标准,在池边设置围堰和排水沟,避免暴雨时雨水大量进入池内而造成污水的外溢;严格按照设计提出的“最终边坡角”进行控制。减小边坡角可加强山体的稳定性,并同时进行种植爬山虎等植物来增强最终边坡稳定性,加强采场边坡、排水渠的日常管理,一旦发现有险情,立即向公司主管领导汇报,马上采取有效补救措施,避免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产生的废油暂存于危废暂存间,定期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处理,危废暂存间的地面和裙脚要用坚固、防渗的材料建造,地面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的要求进行防腐防渗,杜绝事故渗漏污染地下水及土壤环境。同时,建设单位正在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下一步将去当地生态环境局备案。 | 已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