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活性炭吸附装置 | 《山西省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2017 年专项治理方案》(晋气环办[2017]32号) | 1#中转库非甲烷总烃废气经管道收集后进入一套1套活性炭吸附装置。收集废气经活性炭吸附塔处理,经1根不低于15m高的排气筒(DA001)排放。 | 监测报告显示,验收监测期间,本项目活性炭吸附装置有组织排放口监测结果:非甲烷总烃最大排放浓度为4.7mg/m3,最大排放速率为0.0319kg/h,最小去除效率76.40%,排放浓度满足《山西省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2017 年专项治理方案》(晋气环办[2017]32号)的排放处置要求(非甲烷总烃排放浓度60mg/m3,最低去除效率70%)。 | 达标 |
2 | 硫酸雾废气净化装置 |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最高允许排放浓度45mg/m3 | 2#中转库废液收集池上方设1个集气罩,同时2#中转库常规区、破损区、3#中转库顶部均设置1套负压抽排系统,上述废气经收集后经过管道引至酸雾净化塔“一级碱吸收”处理,净化效率超过85%,处理后经1根不低于15m高的排气筒(DA002)排放。 | 实际运行中,破损废铅酸蓄电池贮存量很小,硫酸雾产生浓度较小,经过监测,由上表可知,硫酸雾最大产生浓度为3.36mg/m3,平均产生浓度为3.01mg/m3,验收监测期间,本项目硫酸雾废气净化装置有组织排放口硫酸雾最大排放浓度为1.38mg/m3,最大排放速率为0.0369kg/h,最小去除效率48.16%,硫酸雾排放浓度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标准值,达标率均为100% | 达标 |
3 | 厂界无组织 | 《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GB37822-2019) | 3座全封闭中转库 | 硫酸雾、非甲烷总烃厂界无组织废气监控浓度最大值分别为0.040mg/m3、0.27mg/m3,硫酸雾厂界无组织废气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规定的限值(≤1.2mg/m3),达标率100%;非甲烷总烃厂界无组织废气满足《山西省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2017年专项治理方案》(晋气防办〔2017〕32号)中规定的限值(≤2mg/m3),达标率100%。 | 达标 |
序号 | 设施名称 | 执行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 | 监测情况 | 达标情况 |
---|---|---|---|---|---|
1 | 设备噪声 |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 设备基础减震、隔声 | 厂界1#-厂界3#噪声昼间监测范围为54.8dB(A)~57.3dB(A),夜间监测范围为41.5dB(A)~45dB(A),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昼间60dB(A)、夜间50dB(A)的标准限值要求,厂界4#紧邻公路,噪声昼间监测范围为63-64.4dB(A),夜间监测范围为49.8-51.0dB(A)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4类昼间70dB(A)、夜间55dB(A)的标准限值要求达标率100%。 | 达标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1 | 废活性炭、废包装、废喷淋废液等:工程运营产生的废活性炭、废包装、废喷淋废液等危险废物分类收集并入项目危废中转间,不单独设置贮存场所,定期委托有危废处理资质单位妥善处理 | 废活性炭、废包装、废喷淋废液等:分类收集并入项目危废中转库,不单独设置贮存场所,定期委托有危废处理资质单位妥善处理 | 已落实 |
2 | 生活垃圾:本项目生活垃圾送当地环卫部门指定地点处置 | 生活垃圾:厂区设垃圾箱,集中收集,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置 | 已落实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
序号 | 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是否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